秦始皇河阳“留名”

历史文化, 民间故事 2025年3月26日 49

“始皇南巡,筑大道,京都至泰安,过彭城,穿大江,入河阳,从河阳至琴川,达会稽。”这是《河阳志》中对秦始皇南巡时到过河阳的记载。

公元前二世纪的河阳,是南方比较繁华的都邑,也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。由于种种因素,河阳毁于兵燹,地方志上也很少记载。但是如果在周边的地名上寻找,却能在依稀的传说中,找到一点秦始皇南巡时的“足迹”。肯定他是第二次南巡时经过河阳城的。他从京都出发后,以陆路车队来到河阳,回去时,从禹陵出发,以水路船队再经过河阳。

河阳的老人们传下了秦始皇南巡时留下的地名来历。

广步、广步尖、马路。它位于今港口至大义之间的204国道旁边。现在还有马路村、广步村与广步尖村。传说当年秦始皇来河阳时,带有庞大的车队仪仗,两旁要有百姓跪拜,就必须要有宽阔的马路。这三个村名,一字排开,由北向南,原是百姓们跪拜行列的大路。《旧志》记:马路“广六十步,三丈而树”。说明这马路非常阔,每三丈要种一棵树。

大义。即今港口以南的大义镇,是古代河阳城至琴川城之间的中心地带,原是一片树林,大道从树林中穿过。传说当年六国刺客得到秦始皇要过河阳的信息后,就聚集起来,隐蔽在林中。当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,一声口哨,几十只铜球,一齐射向秦始皇坐的驷马车。顿时马车翻裂,车内的“秦始皇”被打得血肉模糊,卫士们一片混乱,六国刺客趁乱走散了。但是,没有估计到,被打死的是秦始皇替身,真正的秦始皇还在后面。这次行刺行动虽然没有成功,却鼓舞了大家的抗秦意志。古语“禁暴救乱曰义”,刺秦始皇乃是人心所向的大义行为。因此,就将这里地名叫“大义”。后来,秦始皇返京都时,怕走这条陆路而改用了水路。

船抵桥,大航桥。在今凤凰高庄村与港口新庄村之间。原来那里有条河道,东边的叫船抵桥,西边的叫大航桥。传说秦始皇在会稽山朝拜禹陵之后,回京时,选用了水路。因此在越州造了龙船,过琴川到了河阳。他又觉到船太小,吃不起风浪,就命令河阳官员重新造大船,将小船停靠在桥边。等了一段时间,大船造好了,停在另一座桥边,然后启航。人们将前面的桥叫“船抵桥”,后来的桥叫“大航桥”。停在船抵桥边的小船在建大船时,将船上的附件都搬去了,只剩下一个船底,因此,船抵桥又叫“船底桥”。

送皇泾。即是船抵桥与大航桥之间的一条河道。当秦始皇离开河阳时,当地官员及老百姓都要焚香点烛,在河泾两岸,跪地送秦始皇龙船起航。后来,这河泾就改名“送皇泾”。

骂皇山。在送皇泾前面。传说大龙船开了一程,遇到了一段狭窄的河道,龙船开不过去了。就命令当地百姓日夜开工,将河道扩大挖深,挖出来的泥土,堆得很高。这时候,六国刺客得讯秦始皇大船停靠在那里的消息,马上通知集中,组织大家追上去行刺。 哪知等到刺客们奔到河边,却晚了半个时辰。原来河已开大,龙船已经起锚了。六国刺客追到河边,站在土堆上,指着远去的龙船,高声大骂。这个土堆,就取名“骂皇山”。

白渡。位于港口与金村之间,今有白渡村。古代那里是渡口,出去就是大海。秦始皇的龙船就在这里入海。传说是去找仙药,结果客死在途中。百姓们讽刺他找仙丹是白费心机,就叫那个渡口“白渡”。

讲述人:虞永良,凤凰镇文化干部

搜集整理:炎出于2005年10月

[附记]

    秦始皇是否到过张家港市地区?从地名及传说中可以肯定他来过。如西境的石筏山、天台石:志书记有“传秦始欲以浮海”;秦望山:志书记有“秦始皇登此远望”;鸡笼山:志书记有“秦始皇尚以锦笼笼鸡其上。”在东境有:送皇泾、骂皇山、广步,马路、大义、小义,白渡,船抵桥、大航桥、驿道、水驿等等地名,都与秦始皇有关的地名。